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一把焊枪铸匠心——记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焊接技能专家、2023年克拉玛依市“最美退役军人”杜亮

2024-07-11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刘哲 通讯员 林青
  在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有这样一位专家,他集全国工程建设系统技术能手,DVS国际焊接指导教师,国家级焊接技能竞赛裁判员,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焊接技能专家工作室及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克拉玛依市“最美退役军人”等多项荣誉于一身,却仍然坚守工程一线,在自己热爱的焊接工作中一干就是26年。他就是杜亮,新疆炼化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炼建公司”)的一名焊接技能专家。

杜亮正在进行炉管焊接试验。克拉玛依融媒通讯员 林青 摄

从军人到焊工
一把焊枪诠释担当

  1998年,杜亮退伍后进入炼建公司学习焊接技术,与焊工这份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军队的锤炼犹如利剑淬火,让杜亮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刚踏入克拉玛依这片热土,‘磕头机’延绵百里、日夜开采,‘油’的标识随处可见,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景象,那一刻,我告诉自己:你是克拉玛依人了。”杜亮回忆说。
  彼时,焊工是一种被“嫌弃”的工种,不仅又累又脏、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还要不时遭受焊花灼烫和烟尘“洗礼”。但杜亮没有一句抱怨,毅然拿起焊枪,不断反复练习。“既然选择了焊工,就要干一行爱一行,一定要干出点成绩,超越别人,实现自我价值。”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就这样,从第一次接触焊接,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焊枪、面罩,在电焊这条路上,杜亮一走就是26年。在他看来,手里的焊枪既是枪又不是枪,更像是照亮自己前行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着他在灿烂的焊花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
  “每当拿起焊枪,我整个人就会沉静下来,仿佛全世界只剩下墨镜前面的一方天地,而这方天地承载的是我整个人生。”杜亮笑着说。

在实践中成长
在技术上不断突破

  谈及成长之路,杜亮认为,启蒙老师孙存辉是他焊接路上的第一面旗帜,也是他决定努力追赶的第一个目标。“第一次看见师父施焊时,金花四溅的电火花是那么耀眼,焊缝是那么完美。那时,我心里也燃起了火花。”杜亮说。
  学习焊接,杜亮是半路出家,因此,他比任何人都勤奋。电焊工是苦脏累工种,而且易学难精,用焊枪在金属上划几条线不难,擦点火花容易,但要想把焊痕焊得结实可靠、焊得横平竖直、焊得美观耐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了学有所成,杜亮总是早来晚走,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拿出来苦练基本功,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手腕儿累得酸疼,焊接烟气常呛得他喘不过气来,手脚更是经常被烫出水泡,但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断虚心向师父请教,对焊条的使用角度、焊接的电流强度、施焊的方法仔细观察、用心揣摩、反复练习。
  他经常追着师父孙存辉问问题,在师父眼中,杜亮是问题最多的徒弟。因为勤学好问、刻苦练习,杜亮学得很快,在不断的实践中,他快速掌握了平、立、横、仰4个位置的焊接方法,连续取得20多个资格证书,成为炼建公司初学电焊史上取得焊接资格证最多的学员。
  掌握的技术越多,杜亮就愈发觉得焊接这活不简单,里面大有学问,要想提高自己,必须不断学习。于是,他开始利用下班时间恶补焊接理论知识,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遇到难题及时请教师傅,潜心琢磨,研究每一个焊接细节,摸透各种金属的焊接工艺特点,进行焊接工艺参数比对,精准进行金属材料与焊接材料的工艺匹配。通过点滴积累,杜亮练就了“十八般武艺”——他先后掌握了手工电弧焊、埋弧自动焊、钨极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多项操作技术,连续取得20多个合格证书,并取得了欧洲焊接资格证书EN287和DVS国际焊接指导教师资格证书。
  2012年,杜亮加入“谷刚全国劳模工作室”。“谷刚是焊接行业的一面旗帜。”从那时起,杜亮为自己定下了第二个目标,那就是像谷刚一样带领焊接团队,将焊接技术传承下去。
  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从此,杜亮开始潜心技术攻关,带领团队研发出多套组对及焊接工装来提高焊接质量及工作效率。他和团队研发出的多项成果,不仅在独山子石化公司及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获奖,还申请国家专利30余项。

抢修就是命令
参与急难险重任务

  2024年6月的独山子区,高温炙烤,烈日灼人。在独山子石化公司乙烯一部裂解炉内,正上演着一场检修“大考验”。
  刚从塔里木石化分公司赶回来的杜亮还没来得及休息,就带着工作室成员及炼建公司优秀技能焊工们马不停蹄地来到裂解炉检修现场,针对裂解炉管带叉锥体裂纹修复及更换项目展开攻关。
  乙烯一部裂解炉是乙烯装置的核心设备。2021年和2022年,因为裂解炉带叉锥体处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纹,焊工进行过多次补焊修复。但由于锥体之间的间距非常小,仅有12毫米左右,切割和焊接操作难度非常大,所以裂纹问题一直未完全解决。
  为此,炼建公司将“乙烯一部裂解装置急冷锅炉带叉锥体更换修复”列为2024年大修重点攻关工作。机动设备部、乙烯一部委托杜亮和工作室开展联合攻关。由于现场技术难点多,研究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杜亮和工作室成员通过收集基础资料掌握炉管劣化情况,并协同研究院对旧炉管带叉锥体进行镜像检测,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
  最终,杜亮提出了更换单个带叉锥体的可行性方案。该方案不用更换整个集合管部位及上下的炉管,不仅缩短了停炉周期,还可节约成本近千万元。
  “由于该方案在国内没有可借鉴的案例,攻关团队只有自行开展模拟试验总结出焊接顺序及方法,制作出适用于狭小空间切割的工具,为带叉锥体更换施工提供技术、数据及可行性支持。”杜亮说。
  截至目前,叉锥焊接及检测已全部完成,合格率达100%,标志着裂解炉管带叉锥体裂纹修复及更换项目全部结束。
  长期以来,参与急、难、险、重任务已成为杜亮的工作常态。其中,“一冷一热”的两次抢检修任务更是让他记忆犹新。
  “冷”是指2014年的冬天,杜亮接到炼油厂加氢联合8万方制氢转化炉炉管紧急抢修通知。他凌晨4点左右进入现场,当时室外温度接近零下30摄氏度,他在一个由单层篷布搭建的空间里作业,室外温度过低加大了焊接难度,多次焊接后,设备又出现了裂纹。为保证装置尽快恢复开工,杜亮带着团队24小时轮流作业,吃住都在现场。经过近4天3夜的连续作业,他们最终高质量完成了抢修任务。
  “热”是指2019年大修期间,正值炎热的8月,杜亮带领青年突击队参与裂解炉检修项目。
  “裂解炉管焊接环境恶劣,通风不好,炉膛子里的粉尘夹杂着岩棉会让人浑身刺痒、嗓子干痒,施焊周围空间非常狭小,焊口的左右都是障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焊工操作,给焊接带来了很大难度。”杜亮说。
  由于时间紧迫、工作量大,作为退伍军人的杜亮,每天带领突击队员们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粉尘让焊工浑身刺痒,有时把胳膊都挠烂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连续奋战20多天,以两次抽拍合格率100%的质量出色完成了任务。
  杜亮说:“是克拉玛依这座石油城成就了我的今天,我将坚守炽热的‘焊接初心’,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传承下去,带动更多人创造更高的价值,为克拉玛依培育更多焊接人才,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

责任编辑:景璐
本期编辑:张琳晗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