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冰
3月15日,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在全疆率先启用了“5G技术远程操控R-OneTM机器人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平台建设及应用项目”。该项目的落地,意味着“专家云端主刀,机器人辅助操作”这一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已成为现实。
未来已来,我们应如何理性地看待并拥抱这场医疗革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时代课题。
不少市民觉得,克拉玛依位置偏远、技术落后,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医疗“黑科技”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不然。近年来,国内诸多前沿医疗技术和设备已在克拉玛依落地生根,例如,2024年3月,克拉玛依市第二人民医院(市康复医院)引进了“AI+机器人”康复技术,借助人工智能助力卒中患者尽快康复;早在2019年,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就能够利用5G技术、远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远程操控骨科机器人实时开展精确手术,并凭此跻身全国骨科机器人应用领域一流行列……如今,这些医疗新技术已成为相关医院的“金字招牌”。
笔者从克拉玛依市各大医院了解到,对于这些新技术、新设备,不少市民知之甚少。曾有一位妇科专家告诉笔者,有位女患者患有严重的子宫腺肌症,一直在外地求医,转了一圈,外地专家建议她接受海扶刀疗法,当女患者询问哪家医院的海扶刀技术比较成熟时,外地专家的答案是:就在克拉玛依。于是,女患者结束了异地奔波,回到克拉玛依做了海扶刀手术,如今恢复得很好。
还有一部分患者对外地大医院存在“盲目崇拜”心理,无论病情轻重,都倾向于舍近求远寻求治疗。东西部地区医疗水平存在差距,患者有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患者远赴千里追寻的“新技术”克拉玛依本身就有,且水平位于业内前列,那么这种选择就会暴露出种种问题——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时间成本,也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更造成了优质医疗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作为医疗服务的最终受益者,广大市民应该如何看待医疗领域的新技术、新变革呢?笔者的答案是:积极拥抱、审慎对待。
新技术的涌现和新设备的诞生,往往源于患者的实际需求。主动接纳这些创新,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医疗服务的精准度和可及性,更能激发医疗科研的创新潜能,形成“需求驱动创新、创新反哺需求”的良性循环。当然,“积极拥抱”并非盲目跟从,而是建立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提升健康素养是公众应对医疗技术变革的关键。具体而言,市民应当主动学习基础医疗知识,了解新技术的原理、适用范围及潜在风险;保持理性思维,既不过分夸大新技术的疗效,也不轻易否定其价值;同时密切关注所在城市医疗领域的发展动态,充分了解身边的医疗资源,培养科学就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已来的浪潮中,更加自信、从容地面对医疗技术的变革,做出明智的健康决策。
此外,医疗机构作为新技术的直接应用者,更应秉持求实创新的精神,既要敢于尝试,又要稳扎稳打。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的成功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医疗机构在新技术应用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勇敢尝试。然而,新技术的应用并非一蹴而就,医疗机构应做好充分准备,包括技术评估、人员培训等方面,确保新技术能够安全、有效地服务于患者。
医疗主管部门则应扮演好“掌舵者”的角色。在“科技援疆计划”等专项支持下,主管部门应积极推动医疗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医疗机构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同时,主管部门还需制定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发展的专项管理制度及规范,完善标准体系框架,确保新技术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健康发展。通过加强监管与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新技术应用中的问题,保障患者的安全与权益。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国内“做心脏搭支架手术”的不易,他关切地询问心血管方面材料的国产化率是不是很高了。得知国产支架已经走向全球,中国原创技术和产品已被用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治病救人后,总书记感慨并肯定道:“要继续往前跑。”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如今,中国的创新力量涌动,发展势头强劲。
当科幻照进现实,我们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理性的思维,积极迎接医疗领域的变革,让医疗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守护广大群众生命健康的“神兵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