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散文|殷亚红:清明:诉说生命的轮回与传承

2025-04-03  

●殷亚红(克拉玛依石化公司)

  清明,这是一个充满哀思与怀念的节日,也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时节。它如同一位沉默的诗人,用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诉说着生命的轮回与传承。

  远在春秋时代,我国人民就运用圭表测日影的办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到秦汉时代又确立为二十四节气,其中便有了清明节。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清明节在每年四月四日或五日,有的地方又称为寒食节。寒食节是每年冬至后的第105天,恰在清明的前一天,旧时民间每逢寒食节,家家户户不举火煮饭,只吃冷食。第二天是清明,人们上坟烧纸,修墓添土,以表示对亡者的怀念。这些风俗是春秋时流传下来的。所以,作为唯一被列为国家法定节日的节气,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清明扫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这一天,人们携带香烛、纸钱、鲜花等物品,来到祖先的墓前,献上自己的敬意和思念。那些曾经照顾我们、抚养我们成长的亲人,如今已经远去,只能在梦里相遇。他们的话语和微笑,仿佛还在耳畔,但再也无法拥抱他们,表达我们的感激和思念。这种无法言喻的悲痛,让人不禁泪流满面。

  时光荏苒,今年已经是父亲离去第14个年头,虽然与他阴阳相隔,但思念的线却从不曾割断,或许它在我们的心里暗自凝成一朵永生的花,永不会枯萎。我们只是把它深藏在这个思念的季节,让追忆成殇。

  清明不仅仅是一个怀念的节日,更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生机的时节。在这个时刻,大自然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万物复苏,春回大地。那些嫩绿的芽苗、娇艳的花朵、欢快的小鸟,都在告诉我们:生命是无尽的循环,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它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循环和传承,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清明是我国农历24个节气的第5个节气,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就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正是种植的好时机。农民们忙碌耕种,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清明》中有:“清明时节农事忙,弯弯曲曲犁耕地。”《清平乐·村居》则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另一首《忆江南·江南好》这样描绘:“清明时节,麦苗返青,农夫犁田,田野生机勃勃。”《春游》中写道:“清明农事已相催,寻径何须入深邃。”在这些诗句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农民们在田间劳作的辛勤身影,也感受到了春天的到来给大地带来的生机与希望。

  春天就像一台晚会,到了清明时节,最精彩的演出会一一呈现。“千里莺啼绿映红”,此时山清水秀桃红柳绿,悦耳的鸟鸣划过天空,空气中到处是各种花儿的香味。邀请友人,带上全家,走进大自然,让疲惫的身心得以放松,何其洒脱!抑或带上唐诗宋词,只身一人坐在清明里阅读春天,一片浓情诗意尽收眼底。

  清明节如诗似画。让我们以此为契机,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懂得感恩和珍惜。

责任编辑:张冰
本期编辑:吕梦婵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