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20世纪80年代,新疆石油管理局大胆改革引进法国地震队

2025-07-16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勘探投资严重不足、勘探技术装备极其落后,导致新疆油田的勘探工作举步维艰,储量增长与产量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为了引进先进技术,摸清准噶尔盆地的油气资源,1977年,新疆石油管理局与法国CGG公司(地球物理服务公司)开始接洽,拟用他山之石,攻己国之玉。

  1980年,新疆石油管理局正式引进当时世界上一流的法国沙漠地震队进行数字地震勘探。

1981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勘探人员正在与法国地震队技术人员(中)进行交流。(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根据合同规定,雇请的3个法国地震队于1980年6月先后进入新疆油田。52名技术人员带着包括SN338HR型96道数字地震仪在内的近百台精良的技术设备,整建制跨入国门,来到准噶尔盆地进行地震勘探作业。这在改革开放初期无疑是一次极为大胆的尝试。

  在与法国地震队合作的同时,新疆石油管理局引进了能够装备6个地震队且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整套装备,并对另外8个地震队的关键设备进行更换,其中包括数字地震仪、可控震源以及气水两用钻机和越野性能强的勘探车辆。

  1980年11月,新疆石油管理局从法国引进的赛伯(CYBER)170-720大型计算机投入运行,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计算机中心——新疆石油管理局地震数据处理中心由此在乌鲁木齐建成。它的建成,使新疆石油管理局的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和解释研究能力开始迈入数字化时代。

  从1982年开始,新疆石油管理局对野外勘探队的装备实行优先配备,陆续实现了勘探仪器数字化、运输车辆越野化、职工住宿营房化、资料处理计算机化、资料解释研究综合化,结束了过去几十年延续的“人拉肩扛加铁锤,骑着骆驼进沙漠”的原始落后状态。

  至1983年12月,新疆石油管理局所属11个地震队全部使用了数字地震仪,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第一个实现地震技术全部数字化的单位。

  掌握着世界先进技术装备的法国地震队以平均超过合同规定32%的速度,高效率地组织实施准噶尔盆地的勘探工作,截至1982年11月底,共完成剖面6264.65千米,平均队月83.5千米,平均队年1002千米;共发现和证实了17个局部构造、18条断裂,提供了7口探井井位。其中,彩参1井见到油气显示,取得了含油岩心,为此后发现百万吨级的彩南油田、石西油田奠定了基础。

  1985年4月,新疆石油管理局与法国CGG公司再次签订了为期两年的地质勘探合同,在准噶尔盆地进行三维、微三维和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两年里共完成多次覆盖剖面5249.8千米、三维地震面积35平方千米。同时还从法国、美国引进多套数字遥测地震仪、可控震源等。1987年,又引进赛伯180-855S系统、Geometers软件包,使地震资料处理能力提高了3倍。

  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三维、微三维、高分辨率勘探、可控震源、卫星定位仪、红外线测距仪、气水两用钻机等现代化技术装备已在新疆石油管理局得到普遍应用。

  在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加持下,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工作者一举弄清了准噶尔盆地的含油构造,揭示出了主力生油层的的分布及运移规律,更加坚定了新疆石油人在准噶尔盆地寻找大油田的决心。

  20世纪80年代,新疆石油管理局原油年产量实现了400万吨、500万吨、600万吨三次突破。特别是在“七五”期间,随着准噶尔盆地东部勘探的大规模展开,5年新增原油生产能力570万吨,平均每年新增原油生产能力114万吨。至1990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原油年产量达到680万吨,由全国陆上原油产量第五位升至第四位。(本文由勘探开发研究院供稿)  

责任编辑:姜蕾
本期编辑:腊洁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