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闵勇 通讯员 翟金康 图/文 7月29日傍晚,克拉玛依市区胜利路与217国道交叉口附近水域,渐渐长大的翘鼻麻鸭宝宝已经学会游水、飞翔等本领,开始独自前往更宽阔的水域觅食。6月15日,古海生态公园的芦苇荡深处,一只白鹭在给雏鸟喂食。6月16日,栖鹭湖,国家一级(世界濒危)保护动物白头硬尾鸭及幼鸟在水面聚集。 据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相关专家观测和统计,今年以来,超20种候鸟在市郊水域成功繁殖,数量和规模刷新历史纪录。 每年5月至7月是候鸟繁殖活跃期。今年,候鸟在我市的繁殖区域继续扩大,除了古海生态公园各水域,在栖鹭湖、凤栖湖、玛依湖,以及市郊多个天然湿地,都有鸟爸鸟妈带着鸟宝宝戏水、觅食的身影。6月16日,栖鹭湖,一只白骨顶鸡在教幼鸟如何觅食。6月20日,栖鹭湖,一群赤嘴潜鸭幼鸟跟随着“家长”在水面游弋。 我市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四周是戈壁荒漠。歌曲《克拉玛依之歌》描述了这座城市建设之初的场景——“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然而,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里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获得了“是塞北却似江南”的赞誉。6月23日,栖鹭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颈鸊鷉在觅食。 近年来,浅水区较大、滩涂较多的克拉玛依市郊获得了越来越多候鸟的青睐。以往,候鸟们把这里当作迁徙歇脚地,如今,这里水草肥美、虫鱼繁多,候鸟们选择在这里修筑爱巢、繁衍生息。7月10日,古海生态公园水域,渐渐长大的翘鼻麻鸭幼鸟结伴而游。它们的身影与远处的抽油机相映成趣。7月16日,古海生态公园水域,灰雁悠闲自在地游动,它们俨然已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家。 “目前,在克拉玛依繁殖的候鸟主要有灰雁、红嘴鸥、燕鸥、渔鸥、黄脚银鸥、赤嘴潜鸭、红头潜鸭、绿头鸭、白眼潜鸭、白骨顶鸡、红骨顶鸡、黑翅长脚鹬、红脚鹬、反嘴鹬、环颈鸻、金眶鸻、凤头鸊鷉等。”市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涂锦娜说,近四年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颈鸊鷉、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白鹭、国家一级(世界濒危)保护动物白头硬尾鸭也陆续选择在克拉玛依繁殖,且数量逐年增多,成鸟和雏鸟最多可达200多只。责任编辑:陈丽本期编辑:何沐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