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前辈|郭翠芬:像“铁人”那样战斗

2025-08-04  

人物档案

  郭翠芬,祖籍山东烟台,1943年出生,1958年来到克拉玛依,1964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新疆石油管理局钻井处担任化验员、宣传科广播员、女工科科长,钻井处32652女子钻井队首任指导员,新疆石油管理局试油处办公室主任,克拉玛依市政协秘书科科长,新疆石油管理局采油一厂纪委副书记。1995年退休。

 

  郭翠芬 口述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田华英 肖慧 记录

  1977年元旦,克拉玛依白碱滩茫茫戈壁上,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钻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这一天,全部由女子组成的32652女子钻井队正式单独开钻,一座“钢铁巨人”就这样被一群平均年龄不过20岁的姑娘唤醒。

  彩旗在钻台上随风猎猎作响,主席台悬挂的横幅上,“女子钻井队开钻典礼”几个大字在寒风中显得格外醒目。 

  时年33岁的郭翠芬担任指导员,站在队伍的最前列。

  自这一天起,她和其他姑娘们一道开启了与钻机相伴的8年时光。她们的故事也为共和国石油工业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百名巾帼誓师戈壁

  1976年夏,“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响彻全国油田。新疆石油管理局钻井处决定组建女子钻井队,这支队伍也是新疆石油管理局第二支女子钻井队。

  消息一经传出,钻井处前线、机关以及后勤的姑娘们顿时群情激昂,担任钻井处女工科科长的郭翠芬肩负起了筹建女子钻井队的重任。

  “那时,我每天都会收到厚厚一摞报名表,报名者中有女焊工、机关打字员、后勤炊事员等不同岗位的姑娘。”郭翠芬回忆,这些姑娘们满怀同样的热情,在登记表的“申请理由”一栏中写下了近乎一致的誓言:“像‘铁人’那样战斗!”

  很快,来自6个民族的120名姑娘汇聚在一起。32岁的郭翠芬将6岁的女儿托付给母亲,全身心地投入到女子钻井队的工作中。 

  钻井,这个被众多人看作石油工业中最苦、最累、最脏、最危险的工种,再次有了女性的身影。她们身着满是油迹的工装,秀发藏于柳条编织的安全帽之下,裤腿上打着补丁,浑身上下不见一丝妩媚之态,唯有一股“拼命拿下大油田”的豪迈气概。

  队伍刚刚组建之时,技术是她们这群“娘子军”的软肋。钻井处为她们配备了经验丰富的顾问,每个班次都安排人员跟班指导。当顾问临时无法到场时,姑娘们便撸起袖子独立开展操作。学徒工李改青、吴晓博、于爱萍和寇琴,毅然扛起了司钻“总指挥”的重任。 

风沙酷寒难凉热血

  1977年元旦,在这个中国人阖家团圆的美好日子中,32652女子钻井队开钻典礼在白碱滩8017井位举行。 

  那天,戈壁滩上寒风凛冽,却无法冻结姑娘们炽热的斗志。队长王军与指导员郭翠芬站在队伍第一排,她们身旁的钻机操纵台上,鲜红的“32652女子钻井队”标牌在风雪中格外显眼。 

  戈壁的严酷环境很快便给了她们一个下马威。 

  由于天气寒冷,泥浆池里的泥浆只要稍稍停止搅拌,便会迅速冻结。姑娘们即便戴着手套,手指依旧会黏在冰冷的钻具上。棉工装被喷溅而出的泥浆浸透,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硬得如同铁甲一般……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她们的第一口井成功完钻,并且各项指标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固井完成的那一刻,姑娘们兴奋不已。当黑色油流喷涌而出时,她们更是相拥而泣…… 

  这支年轻的队伍在寒风中赢得了第一枚勋章。

  然而,她们面临的考验不止严寒。钻井属于强体力劳动,除了采集员和机工这两个工种的劳动强度稍轻,其他所有工种的工作都是极为繁重的体力活。泥浆配料所用的水泥、重晶石粉,每袋重达50公斤。这些材料运到井场后,向来都是由姑娘们自己卸车。钻台上的大钳、卡瓦、接头、钻杆、钻铤等物件,每一件都重达数百公斤甚至数千公斤,全靠她们自己拉、自己运、自己搬、自己扛…… 

  每逢起钻时,喷涌出的泥浆便顺着大家的脖颈往里灌。井深超过2000米,每次进行提下钻作业,都需要连续工作15至20个小时。

  在此期间,钻工不停地挥舞大钳,架工在高空拉放钻杆,一刻都不得闲。副钻站在飞速旋转的钻机轴旁拉锚头绳,稍有疏忽,就可能引发人身或设备事故。司钻不仅要全神贯注地操作手中的刹把,凭借智慧协调各岗位紧密配合,还要眼观三路(水路、电路、气路)、耳听八方(滚筒声、泵声、柴油机声、泥浆声)。 

  1979年4月,一场狂风横扫井场,井架剧烈摇晃,材料房被轻而易举地卷走。沙尘充斥着每一个角落,蜷缩在值班房里的姑娘们被呛得快要喘不过气来。风刮了整整两天两夜,她们滴水未进、粒米未食。

  然而,一旦风力稍有减弱,她们便毫不犹豫地冲上钻台,在漫天飞扬的黄沙中全力抢修设备。 

  伤痛与泪水亦是青春的独特印记。郭翠芬回忆,曾有一次,因队员操作失误,吊车撞上了天车,致使同一口井不得不重新钻进;在缺乏防护的操作过程中,意外受伤更是难以避免。“戈壁上的每一米进尺,都饱含着姑娘们的心血与汗水。 ”她说。

万米进尺铸造荣光

  苦寒砥砺意志,汗水铸就荣光。

  1978年8月,一份沉甸甸的荣誉降临32652女子钻井队——钻井公司党委向她们授予了一枚珍贵的钻头。

  她们创造了年钻井进尺上万米的新纪录,这枚钻头正是对“钻井进尺翻番钻井队”的最高褒奖。姑娘们簇拥着这份“战利品”欢呼雀跃,这份奖励让她们愈发干劲十足。

  荣誉纷至沓来,“全国三八红旗手”“钻井翻番队”“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标兵”……从1977年到1984年,这支女子钻井队累计钻井63口,总进尺达124306米。她们用实际行动打破了传统观念里对女性力量的认知边界,向世人证明了女子同样能在艰苦的钻井工作中大放异彩。

  历经8年的拼搏奋战,32652女子钻井队培养了26名共产党员、103名共青团员,输送各级干部27人。第一任指导员郭翠芬、队长王军、技术员吴红军,还有三班长李改青、一班长吴晓博、二班长于爱萍,以及在钻台上挥舞大钳的马岚、薛秀云……她们的名字一同被铭刻进了新疆石油工业的群英谱。 

回首难忘岁月铿锵

  “有女不嫁钻井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抱回一堆油衣裳”,这段在20世纪70年代广为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钻井人的艰辛。

  艰苦的工作环境以及“三班倒”的作息安排,使得许多男工当了“逃兵”。然而,32652女子钻井队却无一人掉队。 

  1984年,随着石油工业的现代化转型,这支女子钻井队宣告完成历史使命并解散。姑娘们的身影渐渐隐没于历史的烟尘之中,然而,那些拼搏奋斗的青春时光,早已化为油田发展历程中的一抹亮色。 

  2006年8月,32652女子钻井队成立30周年,曾经青春年少的姑娘们已是年逾半百的妇人,她们重回曾经奋斗过的故地,眼前的景象令人顿生恍如隔世之感。

  如今,这里有空调恒温的公寓化宿舍,还配备了健身房、电脑房和图书室等现代化生活区。在独立的司钻操作间内,各类仪表清晰地显示着井下状态,自动化设备已将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当年啊,咱们睡在上下铺,8个人挤在不足20平方米的狭小房间里,一到夜里,蟑螂、臭虫到处乱爬……”郭翠芬轻声回忆。队员们轻轻摩挲着不再笨重的刹把,遥望着高耸入云的钻塔,泪水不知不觉地滑落下来。  

  在离去之前,她们在钻机前久久伫立。那响彻天地的轰鸣声,曾是她们青春乐章中最为激昂的伴奏;那斑驳杂乱的油污,曾是她们生命里最为荣耀的勋章。

郭翠芬练习书法。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肖慧 摄

  当她们转身离开,戈壁的风轻轻拂起她们的白发,恰似当年井架上猎猎飘扬的旗帜。 

责任编辑:陈晓丹
本期编辑:邵文静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