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玛依融媒通讯员 邵卫
为精准对接青少年身心特点与法律需求,独山子区新北区街道第十六社区将“青少年法治教育”列为社区年度重点民生项目,创新推出“普法于学、普法于趣、普法于情”的“3+N”模式,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从“知识传递”转向“信仰浸润”。
“普法于学”
让法治意识入脑
“你们知道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吗?逃学、打架,这些都有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近日,在第十六社区“青少年法治小课堂”上,独山子区新北区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用校园真实案例讲解法律知识。
针对青少年“认知萌芽期”的特点,该社区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依托社区警校联动机制,联合新北区街道司法所常态化开展“法治进社区”“以案释法”等活动,重点宣传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该社区打造了社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设置“法律科普图书角”,摆放《青少年法律常识》《小朋友的法治故事》等通俗易懂的法律书籍,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习“如何保护自己”“什么是违法”等知识,将法治意识融入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养成。
“普法于趣”
让法治知识入心
“黑猫警长说,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这是‘盗窃罪’!”在最近的“普法小课堂”上,孩子们正围着“黑猫警长法治海报”热烈讨论。
针对青少年活泼好动的特点,该社区创新普法载体,用“卡通形象+互动游戏”替代传统说教,以“黑猫警长断案”“哪吒学法”等孩子们熟悉的动画形象设计普法环节,通过法治知识问答、情景模拟法庭、法治小游戏等方式,让法治知识“活”起来,让孩子们在趣味游戏中巩固法律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普法于情”
让法治观念入行
该社区推行“服务+普法”模式,将“保障未成年人权益”作为出发点,针对留守儿童、青春期青少年等群体,联动心理咨询师、社区志愿者开展一对一帮扶——定期上门走访,在询问学习生活情况的同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父母的抚养义务、校园欺凌的法律后果等知识;对于有心理困扰的孩子,先通过心理辅导缓解情绪,再结合青少年情绪管理与法律案例,让普法更有温度。
“通过创新普法宣传内容、形式和手段,增强了青少年学法的积极性,提升了青少年普法宣传的实效,实现了普法宣传教育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下一步,我们将始终致力于青少年群体法治素养的提升,不断探索创新,在青少年内心根植法治信仰。”该社区相关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陈丽
本期编辑:王若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