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黄富国 田华英 通讯员 徐婷 康芳芳 黄文
2月28日的午后,一位头稀疏花白的老人,在一位身着军装、胸前挂着勋章的年轻人搀扶下,缓缓走进教室。老人的身形略显佝偻,泛白褪色的老式军装被风掀起褶皱。
“哇……”眼尖的学生们发出了惊叹声,雷鸣般的掌声热烈响起。在大家的目光注视下,老人胸前佩戴的14枚勋章格外耀眼。
“你们能在16岁的年纪坐在这么好的教室里学习,多好啊!我16岁的时候,已经离开家参加游击队了……”
老人缓慢而坚定地走上讲台,看着台下那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脸庞和期待的眼神,老人打开了回忆的话匣,将孩子们带回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在老人徐徐的讲述中,克拉玛依市高级中学高一(10)班开展的“穿越时空的英雄颂歌”爱国主义主题班会也渐入佳境。
纷飞战火中勇往直前
老人名叫夏友荣,生于1930年,16岁参加游击队,17岁加入新四军。今年95岁的他是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功勋老兵,也是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第一代建设者。
“我们乘着大小船只,在炮火的掩护下,划向对岸。火光映红了江面,子弹在我们身边飞过,好多船都被敌人的子弹打穿、打翻。”
讲起自己在那场著名的解放战争——渡江战役中的经历,夏友荣既自豪又伤心,“很多战友掉进了江里,我也掉进了江里,但我们不会丢掉自己的武器。我的战友重机枪手张立堂就牺牲在我面前,临终前还紧紧抱着他的重机枪。”
这场战役后不久,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
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屏住呼吸,思绪跟随老人的讲述,飞至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夏友荣向学生们讲述曾经的峥嵘岁月。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努尔夏提·尼加提 摄
新中国刚刚成立,朝鲜战争打响,为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夏友荣和战友们跨过鸭绿江,投身抗美援朝战争之中。
“那时候,我们的装备远远不如敌人,但我们有一颗不怕死的决心。”夏友荣缓缓说道。
抗美援朝战争中,运输线是敌人重点轰炸的目标,运输兵奇缺,伤亡率也极高。夏友荣主动要求加入运输兵队伍。
“在金城战役中,我们完成任务后,在返回途中遇到了敌机轰炸,班长常渝第一个发现敌机,给我们发出信号,可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躲避,当场牺牲了。我被震聋了一只耳朵,昏迷了两天才苏醒。”讲到这里,夏友荣哽咽着红了眼圈。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作为稀缺的运输兵,夏友荣又留在朝鲜3年,帮助朝鲜开展战后基础设施建设,直到1956年才回到祖国。

夏友荣向学生们讲述曾经的峥嵘岁月。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努尔夏提·尼加提 摄
当时,新疆发现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夏友荣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来到克拉玛依工作。
在戈壁沙滩肆虐的狂风中,夏友荣和同事们睡过戈壁、扎过帐篷,后来住的地窝子也常常被黄沙掩埋,但他们怀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崇高信念,冬战严寒、夏斗酷暑,将克拉玛依建设成了如今的现代化城市。
“我们老了,我的战友和同事们大多数都离开人世了,但克拉玛依越来越好了,我们的国家也越来越好了,以后的克拉玛依和我们的国家,还要靠你们年轻人来建设,希望你们好好学习,把克拉玛依和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夏友荣叮嘱学生们。
喀喇昆仑山上的坚守
当穿着军装、身姿挺拔的刘宗岳走上讲台时,孩子们望向他,脸上满是羡慕和崇敬。
今年31岁的刘宗岳是土生土长的克拉玛依人,也是一名刚刚退役的军人。当同龄人还幸福安逸地做着“油三代”“油四代”时,13年前,18岁的刘宗岳已经穿上戎装,在喀喇昆仑山上,用12年的青春和付出,守护祖国边境线的安全。
喀喇昆仑山平均海拔超过5500米,最低气温-40℃以下,含氧量不足平原的40%,环境极其恶劣,被称为“生命禁区”。
要想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坚守,负重20公斤跑10公里、脸盆装水憋气训练等一系列魔鬼式训练是常态,刘宗岳和战友们的手脚长期处于破皮、流血、化脓、结痂的循环状态……

刘宗岳眼含热泪地向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从军经历。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努尔夏提·尼加提 摄
日复一日的魔鬼式训练坚定了刘宗岳和战友们坚守“生命禁区”的决心和勇气。
“上山前夕,班长让我们每个人写家书和请战书,我们都笑了,大家说,这都什么年代了,还写信呢。这时候,一名老兵说,万一我们在战场上牺牲了,给父母亲的是家书,也是遗书。”
刘宗岳讲到这里时,哽咽着说不下去了,讲台下的学生们,也忍不住抹起了眼泪。
真正的挑战来自上喀喇昆仑山之后。
上山1个月后,刘宗岳脸上的皮一层一层地脱落,指甲盖凹陷,手上全是冻裂的伤口……因为道路不通畅,刘宗岳和战友们每天只能吃压缩干粮。
“小时候把压缩干粮当零食,喜欢得不得了,但在山上天天、顿顿地吃,有时候宁愿饿着也不再想吃一口了。”刘宗岳说。

刘宗岳向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从军经历。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努尔夏提·尼加提 摄
2020年6月15日,是刘宗岳记忆最深刻的一天。
刘宗岳说:“那一天,我们守在边境上用望远镜观察时,一头驴从外方边境沿着河滩朝我们走来,我们瞬间高度紧张,谁也不知道这头驴身上带着什么。但没有命令,我们谁也不能离开山顶,只有紧盯着驴,好在后面驴走远了。”
“当我们接到命令,撤回原先的驻扎地时,听到了前方兄弟部队有战友牺牲的消息,后来才知道陈祥榕也在其中。如果当时我在,我也会和陈祥榕一样,冲在最前面。”刘宗岳眼含热泪地说,“在喀喇昆仑山上的每一天,守在边境线的每一天,都让我懂得了责任和使命的份量。”
青春少年心中的回响
听完夏友荣和刘宗岳的讲述,学生们的掌声更加热烈,他们迫不及待地与夏友荣和刘宗岳发起了对话。
“夏爷爷,您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面对敌人的炮火,害怕过吗?”
话音刚落,教室里一片寂静。“怕!”夏友荣缓缓抬起头,提高了语调:“怕是人之常情,但我们身后是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是我们刚刚开始的新生活,保家卫国的信念比敌人的炮火更强大,想到这些,害怕就被压在了心底。”夏友荣的回答让学生们的眼中充满了敬意。

学生向抗美援朝老战士提问。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努尔夏提·尼加提 摄
“哥哥,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有想过放弃吗?”
面对学生的问题,刘宗岳回答说:“虽然喀喇昆仑山的条件很艰苦,但我从未想过放弃,因为我们巡逻的每一个脚印,我们坚守的每一天,都让我觉得和我的祖国在一起,那种神圣感和使命感超越了一切。”
刘宗岳的话才说完,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提问:“那当你听到陈祥榕牺牲的消息后,你害怕吗?”
“讲真的,我们并不害怕,甚至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他,为保卫祖国牺牲,这是军人的光荣。陈祥榕牺牲时不满19岁,比你们大不了多少。他生前在日记中写下的‘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誓言,已经成为所有戍边军人的精神象征。” 刘宗岳说。
大家被陈祥榕的故事深深打动,不少学生的眼角泛起了泪花。
“陈祥榕烈士身上有一种纯粹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让他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生命践行誓言。我要向他和刘宗岳哥哥学习,做一名勇敢无畏的人。”学生沙木卡尔·夏力卡尔说。

主题班会上,同学们在纸上写下自己对传承英雄精神、担当时代使命的思考。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努尔夏提·尼加提 摄
学生王凯乐说:“身处和平年代,我无法像夏爷爷和刘宗岳哥哥一样去战斗,但我也有我的‘战斗’,我会拿好笔杆,好好学习,将来报考航海专业,做一名优秀的海军战士。”
班会结束后,黑板上“致敬英雄,担当未来”8个大字格外醒目,学生们围在夏友荣、刘宗岳身旁,舍不得离开。
学生们纷纷表示,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有无数的夏爷爷和刘宗岳哥哥守护着我们,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以后努力工作、好好生活,为社会创造价值,做一名平凡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