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玛依日报讯(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崔文娟 图/文 通讯员 赵兰生 图)华灯初上,克拉玛依城区周边,成群的鹅喉羚时而驻足凝望,时而漫步前行,时而低头觅食……它们的身影与城区灯火相得益彰。
“这样的场景已有10年,这是克拉玛依努力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的结果。”3月3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克拉玛依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创始人赵兰生这样说。这位著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家,目前正在拍摄“夜幕下的鹅喉羚”专题。
截至目前,克拉玛依油田已累计生产原油约4.5亿吨,拥有完整的石油石化产业链,是名副其实的“油城”。
“因油而生”的克拉玛依,曾是鹅喉羚的故乡。1955年,克拉玛依“一号井”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荒漠开钻时,成群的鹅喉羚就在不远处向井场张望。
被誉为“荒漠精灵”的鹅喉羚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因雄羚在发情期喉部肥大,状如鹅喉,故而得名。它们栖息在荒漠、半荒漠地区,以红柳、梭梭、骆驼刺等植物为食。
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人们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还没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荒漠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上个别人偷猎行为的威胁,鹅喉羚被迫“背井离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克拉玛依启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累计投资5.46亿元,完成了16905亩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驻市央企——新疆油田公司陆续投资26亿元用于环境治理,涉及的18个采矿权进入国家绿色矿山名录。
2017年6月,《克拉玛依市中部区域荒漠戈壁生态建设规划》发布实施,将克拉玛依中心城区和白碱滩区外围940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纳入治理范围,采用人工干预、围栏封育、退牧还林等方式持续增加灌草面积,累计种植红柳、梭梭、骆驼刺等荒漠植被18.5万亩。
2023年10月,克拉玛依入选国家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现在,鹅喉羚真是越来越多了。有一次,我开车经过白碱滩区附近,见到一大群鹅喉羚,少说也有上百只,场景太壮观了。”新疆油田公司驾驶员张克红说。
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赵序茅团队通过调查发现,鹅喉羚对环境非常挑剔,它们只栖息于那些经过长期治理的荒漠戈壁。
和鹅喉羚“结伴”回来的,还有斑猫、兔狲、猞猁、狼、鹗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环境保护好不好,野生动物‘说了算’。”赵兰生说,“鹅喉羚重返克拉玛依‘安居’,可以说是克拉玛依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里程碑。”

2016年7月11日晚,克拉玛依城区周边,两只鹅喉羚走向灯火阑珊处。

2017年9月15日晚,克拉玛依城区周边,一只鹅喉羚在草丛中张望。

2018年8月24日晚,克拉玛依城区周边,一只鹅喉羚在眺望摩天轮。

2019年7月12日晚,克拉玛依城区周边,两只鹅喉羚在“窃窃私语”。

2019年7月29日晚,克拉玛依城区周边,一群鹅喉羚排队前行,有的在低头觅食,有的在观察四周。

2020年3月15日晚,克拉玛依城区周边,两只鹅喉羚在张望城区灯火。

2021年3月30日晚,克拉玛依城区周边,一群鹅喉羚在觅食。

2022年7月18日晚,克拉玛依城区周边,一只鹅喉羚在四处张望。

2023年3月23日晚,克拉玛依城区周边,四只鹅喉羚在夜幕下悠闲漫步,它们的身影与城区璀璨灯火相得益彰,让克拉玛依“荒漠之旅 时尚之都”的文旅品牌有了画面感。

2023年11月5日晚,克拉玛依城区周边,两只鹅喉羚在漫步觅食。

2024年11月20日晚,克拉玛依周边城区,一群鹅喉羚在觅食。

2025年1月25日晚,克拉玛依城区周边,一只鹅喉羚被城区灯火吸引,向灯火阑珊处跑去。
2025年2月22日晚,克拉玛依城区,四只鹅喉羚在街道上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