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石油报记者 郭阳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张悦 二月末,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戈壁滩上,寒意还未褪去,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风裹挟着冰碴呼啸而过。 上午10时,在新疆油田百口泉采油厂百21采油作业区,李海涛班班长李海涛和员工正在巡检。不一会儿,寒气就穿透了他们厚重的棉工装,从嘴里呼出的哈气在他们的安全帽檐凝结出了冰霜。 新年伊始,李海涛刚带领班组完成了百21井区“压舱石”工程34口新井的地面临投任务,在他们的精细呵护下,汩汩原油正通过管线奔向油田集输站。这是百乌夏“压舱石”工程今年收到的首张上产答卷。
全员请战
回想1月初,百21井区新井的地面临投任务书下达时,李海涛对“30天内完成34口新井投产调试”有些心里没底。 面对冬季施工难、人员紧缺等挑战,李海涛第一时间组织班组的3名骨干力量组成了“新井突击队”。尽管平均年龄已有40多岁,但他们丰富的采油工经验让新井投产有了技术保障。
 百 21 井区钻井现场员工正在井口更换钻杆。新疆石油报记者 徐志远 摄 “班长,加我一个。”“这次我们肯定也要顶上去。”……员工们纷纷请战,最令李海涛动容的是,即将退休的老员工艾哈买提·依明也主动请缨:“我熟悉这片井场,让我站好最后一班岗!”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支坚毅的?人队伍顶着寒风展开“车轮战”。从清晨到深夜,他们穿梭在井场进行憋压、调参、防冲距校准等作业,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棉工服外层冻成“冰甲”,内层却被汗水浸透,即使戴着手套,冰冷的设备也让双手逐渐变得僵硬。除了中午匆忙在站上食堂扒几口饭吃,他们顾不上其他。随身携带的水也往往都忘了喝,晚上回程时打开一看,热水早已变得冰凉。回到站上等值班车时,他们常常坐在沙发上都能睡着。
技艺护航
冬天的油井很“娇气”,低温会导致原油流动性下降、设备易冻堵,所以保温工作至关重要。 李海涛带领班组每天都尽心尽责地排查每个井口设备的保温情况,管线上的电热带和保温棉是重点关注对象。只有认真及时查看每根电热带是否有松动、保温棉是否有破损,才能确保不冻坏一台设备、不冻堵一条管线。
 百21井区钻井现场员工进行下钻杆作业。新疆石油报记者 徐志远 摄 “设备冻不得,原油凝不得!新井投产后,我们每天要巡两次井,记录每口井的压力、温度、含水量等数据。巡一趟井下来,要走十几公里,需要两个多小时。”李海涛说,虽然现如今的新井都有数字赋能,但老石油人坚持的“传统技法”——“听声辨障”法不能丢,尤其是刚投产的这段时间,通过倾听抽油机发出的轰鸣声与油井发出的“突突”声,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油井的运行状态,与新技术的数字预警形成互补,全面保障新井的平稳运行。
使命必达
“一次,井上突然跳闸停电,怕时间长管线会冻坏,班组电工苏光兵将变压器一个个进行排查,跑得满身是汗也不停下休息,直到修好故障点成功送电,他才放心。”“还有老党员波拉提江·巴依达吾列提,他就快退休了,身体不是很好,但也坚持与我们一同并肩作战,从不叫苦喊累。”……说起班组员工的付出,李海涛感触颇深。 作为“压舱石”工程中的一颗小小“螺丝钉”,李海涛说,“我们的任务就是确保每一口油井都正常平稳生产。责任在肩,使命必达。我们将携手作业区其他班组,一同为百乌夏‘压舱石’工程添砖加瓦。” 百21采油作业区作为百乌夏“压舱石”工程的重点井区,承载着百口泉油田重上百万吨的历史使命。新井成功投产,并持续展现出良好生产态势,无疑坚定了这一信心。 当晨曦再次照亮戈壁油井,寒风中,抽油机"叩首"的韵律与巡检工的脚步交织成晨曲,李海涛班的员工们又投入到了新的生产任务中。他们身后,老油田新投产的油井正以均匀的“呼吸”将原油输送至祖国需要的地方。从老一辈石油人"宁肯少活二十年"的誓言,到新时代石油人"冰霜为纸写担当"的实践,奋战在能源战线上的各路,始终在用热血融化寒冰,以坚守注解信仰。

责任编辑:屈斌 本期编辑:何沐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