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婉婷
2023年3月3日的《教育导报》报道了这样一个例子:河北省张家口市明德路小学学生罗劼的妈妈李敏在给孩子讲雷锋雨夜背着老大娘去医院的故事时,孩子问她:“妈妈,雷锋为什么不打120?” 这个场景折射出当今的时代命题:在“数字原住民”成为主流的今天,承载着集体记忆的雷锋精神,正面临着传播失效的危机。按照家长小时候听的雷锋故事给孩子讲雷锋精神,他们不仅理解不了,也不会感兴趣。想要破解这个困境,需要我们顺应趋势,革新雷锋精神的传播方式。 雷锋精神的传统传播路径偏向于单向输出,如纪念馆的静态展陈、教科书的文字叙述、报告会的个人宣讲等。对于成长于新媒体时代,主要以碎片化、视觉化、交互性形式来接受信息的“Z世代”(1995年至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来说,这些传播方式显然有些“无味”。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精神价值的传承都需要媒介形态的同步进化。从甲骨文到活字印刷,从无线电到互联网,人类文明的每次跃迁都伴随着传播载体的革新。雷锋精神想要在数字时代延续生命力,必须进行与时代相适应的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许多官方媒体和机构已经开始探索传播雷锋精神的新路径。2023年3月5日,共青团中央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上发布了短视频《谁是雷锋》,当“搭把手”的善举被演绎成地铁让座、外卖延时谅解等现代生活片段时,雷锋精神在观众的情感共鸣中完成价值传递。 抚顺市雷锋纪念馆于2022年推出了线上“云”参观和线下VR虚拟纪念馆。在线上展馆,浏览者可以详尽地了解雷锋成长历程、生平史料、精神内涵等。在线下VR虚拟纪念馆,体验者可以通过佩戴专业VR眼镜设备,获得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这种时空穿越体验所产生的共情效应,远超文字描述的感染力。当“Z世代”通过这些新媒介深入了解雷锋精神时,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文化的共建者。 数字时代的雷锋精神传承,不再是简单的记忆复制,而是一场传统价值与数字文明的创造性对话。真正不朽的精神遗产永远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责任编辑:景璐 本期编辑:马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