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档案 王忠信,男,祖籍天津,1940年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1960年毕业于新疆石油学院钻井专业大专班,留校任教2年后,于1962年来到克拉玛依油田,担任新疆石油管理局试油处首任党委书记,1998年担任市局宣传部部长,2000年退休。

王忠信。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张洁英 摄
王忠信 口述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田华英 张洁英 记录
1976年6月,盛夏。龟裂的盐碱黏土地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白光,39岁的王忠信紧攥任命文件,与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市)领导站在采油三厂公路旁,他们脚下是未来的试油大队“厂址”——没有一棵草、一个土堆,只有望不到头的荒滩。
那时,这个刚从新疆石油管理局钻井处调来的干部不会想到,这片沉寂多年的戈壁荒滩经由试油人的双手,最终会变成绿树成荫的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变成新疆石油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土块垒起家园
1976年初春,新疆石油管理局,一群心怀信念的人们秉持着“一定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坚定决心,作出了一项重要决策——加强石油勘探,扩充储量。为此,他们决定将原属钻井处的4个试油队、一个试油测井队和一个安装队剥离出来,成立一支独立的试油大队。
试油作业是勘探工作的最终环节,承担着运用精密工艺获取地下油藏动态关键数据的重要使命,是油田发展的科学根基。 1976年4月20日,由363名职工组成的试油大队正式成立,36岁的王忠信受命担任党总支书记。
王忠信留存着试油大队成立时的5人领导小组照片。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张洁英 摄 队伍刚成立时,职工们只能暂居在钻井处旧房内。他们一边紧张地投入生产,一边热切地期盼着属于自己的“新家”。
同年6月,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市)领导带领王忠信及试油大队队长张正和沿着217国道,在戈壁滩上为寻找新厂址奔波。他们的选址思路清晰而务实——既要利于工作,又要方便生活;既要考虑工业发展,也要兼顾农耕可能。
经过半天的勘察、对比,他们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克拉玛依东南角三平镇18公里处—— 那是一片盐碱黏土地,四周是无垠戈壁,唯有远处的梭梭柴点缀出一抹绿色。
新址选定后,这支363人的队伍携带着试油大队的全部家当踏上了创业征程。他们的起点,是3辆水泥车、1辆卡车、1辆75马力的东方红推土机、2间修理车房以及1辆破旧的69吉普车。
面对毫无外援的现实,试油大队党总支迅速召开紧急会议,目标直指生存根基——建家园!
一支由20余名精壮小伙组成的“创业队”随即成立。
紧接着,一项动员令传遍全队:从基层到机关,从普通员工到领导,在完成试油生产任务之余,每人每天必须完成打300块土块的任务。
“创业队”率先扛起帐篷,向着荒滩深处进发。每天,天色刚破晓,他们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挖土、挑水、泡泥、剔除石块……工作强度极大。机关干部和普通员工也全员参与,每天下班后,大家来不及换下工作服,便径直奔向基地。在夜色中亮起的灯光下,他们挖土、和泥、制坯、晾晒……疲惫不堪的人们干脆在荒野中支起帐篷,就地过夜。
随着帐篷越聚越多,每当夜幕降临,空旷的荒漠上便处处闪烁着星星点点的灯火。在这星星点点的灯火下,是一个个正挥汗如雨挖掘土方的汉子。他们的手上布满了一串串血泡,磨破后又愈合,像开裂的榆树皮。他们的衣服一次又一次被汗水和风沙浸透,穿在身上硬邦邦的,像盔甲一般。
“当时生活条件很差,每天的食物都是发糕、冷馍馍,基本没有肉和蔬菜。劳动强度大,大家出汗多,许多人就喝一碗盐开水补充体力。”王忠信回忆道。
在这样一群特殊“建筑工”的努力下,1977年12月寒冬,4栋100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拔地而起,试油人住进了自己亲手建造的房子里,欢快的歌声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回荡开来。试油大队机关和基地也由钻井处迁到了试油新村,也就是后来的创业新村,试油人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建设和发展。
重塑生活温度
1978年8月3日是值得所有试油人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新疆石油管理局试油处正式成立。
随着勘探试油任务的急剧加重,试油大队的规模迅速扩充至1500余人。他们中除了有从四川油田、江汉油田整建制调来的400余人,还有从新疆石油管理局各单位调入的各岗位职工。
这些人当中有生产骨干,但也不可避免地混入了一些需要进行思想转化的对象、失足青年等问题人员。
这些人的到来,如同往平静湖面投下的石子,激起了意料之外的混乱——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事件层出不穷。
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是退缩、是逃避,还是迎难而上?王忠信说,这不仅是对稳定生产队伍的严峻挑战,更是一场关乎责任与担当的考验。在党委会上,大家反复研判形势,最终定下了“四不怕”的铁律:不怕无理告状,不怕恫吓威胁,不怕坏人暗算,不怕丢掉乌纱帽!
决心既定,行动刻不容缓。短短一个月内,9名严重违纪违法者受到了应有的惩处。
王忠信最难忘的,是规劝一位“问题青年”的经历。半年多时间里,他与这位青年共同劳动,促膝谈心,一旦发现青年有进步,便会公开予以表扬。
真心方能换真心。一年后,昔日的“问题青年”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荣获局级先进称号。他的父亲特意从乌鲁木齐赶来,紧紧握着王忠信的手,老泪纵横地说道:“您救了我儿子啊!”
当队伍逐渐稳定下来,另一重困境又压在了王忠信心头——职工生活物资极度匮乏。
一次会议后,大家乘车返回试油处。途中,王忠信留意到好几位职工手里都拎着一网兜面饼。这平常的景象,却像针一样刺痛了王忠信。试油处的职工和他们的家属日夜奋战,不计工时,许多人连回家做饭的时间都没有。可后勤保障呢?几乎是空白。大家常年啃馒头就咸菜度日,生活十分艰苦。
这让王忠信想起不久前的一幕——基层指导员魏新发在工歇吃饭时,不知从哪里弄来一颗小小的松花蛋。他小心翼翼地剥开褐色的蛋皮,招呼周围四五个同事:“来,大家都尝一口……”一双双筷子传递着,一个松花蛋转了一圈,竟还剩下一小半,每个人都那么克制,谁也不舍得多夹一点。想起这心酸的情景,再看着眼前的同志们从20公里外的克拉玛依买回的面饼,那句“关心群众生活”的承诺像鞭子一样抽打在王忠信心上,“工作如此繁重,大家的生活却如此艰难,我这个当领导的,问心有愧啊!”
“停车!”他突然喊道。在狭窄的车厢里,一场改变试油大队生活的“汽车会议”就此召开,议题就是必须拿出解决职工伙食和副食品的方案!
“半个月内必须让职工吃上热饼子!”这个看似简单的承诺,引发了一系列变革——得知新调来的谭隆湘会养鸡,王忠信立刻协调将他调来,迅速办起养鸡养鸭场;听说局里新分来一位水产专业的大学生陈荀,王忠信又千方百计将他“抢”到试油处,建起了养鱼池,后来,试油处甚至成为全局第一个成功试养繁殖甲鱼的单位。
王忠信还利用到北京出差的机会拜访王府井烤鸭店。他诚恳地说:“戈壁滩上的石油工人生活艰苦,就盼着能尝尝北京烤鸭!”经理被他这份质朴的愿望所打动,同意免费传授烤鸭技术。两名试油处骨干随即赴京学艺。当第一炉烤鸭的香气飘荡在试油处上空时,老试油人捧着面饼的手激动得发抖。
1985年,试油大队达成每户每月供应2只鸡、5公斤蛋的目标,成为了全油田生活保障方面的标杆。
戈壁滩上的日子,也在这点滴改善中焕发出温暖光泽。
难忘激情岁月
“砖房先给基层,楼房先分技术员,领导最后搬。”这条住房分配原则,是王忠信和试油大队领导班子定下的“铁律”。
一直到王忠信1998年调离试油处时,职工们都已搬进了楼房,他还依然住在平房里。
职工宿舍、职工图书馆和篮球场相继建成后,王忠信和试油处领导班子又定下规矩:领导每天轮流入住职工宿舍,倾听职工心声、解决职工困难,不得对任何提出批评意见的职工进行打击报复。
这些举措引发了一系列积极的连锁反应:女子试油队创造了全国纪录,被局市党委授予“铁姑娘试油队”的称号,还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的荣誉。此外,试油处被评为“石油部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以及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如今,85岁的王忠信忘记了很多事情,但那段和试油人的创业经历依然清晰。他说,拧成一股绳的人心,比多打多少油井都珍贵;无往不胜的创业激情,才是真正的宝藏!

责任编辑:陈晓丹 本期编辑:王若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