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评论|绘事后素

2025-08-06  

●马成

  “绘事后素”出自《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子夏问孔子《诗经》中的这几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孔子解释为“绘事后素”。顾名思义,就是先以素色为底,后施五彩。

  “绘事后素”看似基本常理,仔细品咂后即会发现其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对于基层干部而言,“素”是理想信念的底色、能力的本色、作风的原色,它决定着“绘”的基础与质地。“绘”则是更进一层的躬耕实践、探索创新与拓展提升,它让“素”的价值得以彰显。

  信念之“素”,是基层干事创业的精神灯塔,是抵御诱惑时的定盘星。如同素绢,唯有质地坚韧、洁白无瑕,才能承载后续的浓墨重彩。没有这份“素”的支撑,再绚丽的“绘”也只是无根之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为“禾下乘凉梦”奋斗,杨善洲用22年将荒山染绿,黄大发率众36年在绝壁凿渠……如果说他们身上有共同点,那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和不懈的价值追求。反之,若理想信念动摇,或是被“躺平”思想裹挟,或是被利益诱惑腐蚀,根源就在于理想信念的“素底”出现了裂痕,最终让工作的“画卷”变得斑驳不堪。

  能力之“素”,是基层干部破解难题的“工具箱”,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速成技能”,而是在实践中反复打磨出的“组合拳”。当前不少基层干部产生“能力焦虑”和“本领恐慌”,其症结往往在于对“素底”积累的认知偏差,将能力提升等同于“证书获取”“培训班结业”,试图通过“知识移植”完成能力提升,就会陷入“学用脱节”的困境。基层工作的特殊性在于,它要求干部既是“政策翻译官”,能将宏观部署转化为群众易懂的“乡土表达”;又是“矛盾调解员”,能在法理框架内运用“柔性智慧”化解纠纷;还是“民生保障师”,能让发展宏利惠及每一个困难群体......等等。这些能力特质,唯有在与具体问题的碰撞中才能愈练愈强,正如敦煌壁画师在藏经洞的残卷中临摹千百遍,才能描画出飞天的灵动神韵。

  基层干部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连接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作风之“素”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成色及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好坏不在于材料写得如何绚丽、汇报讲得如何出彩,而是看脚印是否沾泥、办事是否公道,作风是否过硬。古人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基层干部的作风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为民情怀。这就需要“守中致和”的智慧,既要在内心坚守廉洁自律的底线,又要在行动上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作风的“素底”才能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更加洁白,也更能让基层工作的“画卷”在优良作风的映衬下绚丽多彩。

  当然,基层工作仅有守正之“素”是不够的,还要有创新之“绘”。这个“绘”就是大胆汲取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如同绘就工笔画一样,要将创新构想精准落笔于解决具体问题、优化服务机制、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举措上,可以是打破思维定式的破局之笔,可以是连接政策与民心的铺陈之墨,亦可以是让基层治理焕发生机的点睛之彩。

  总的来说,“素”“绘”二者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素”为“绘”提供坚实基础,让创新有章可循;“绘”为“素”注入源头活水,让根基焕发新生。基层干部当以“素”安身、以“绘”立业,让基层工作既稳如磐石、又活如流水,如此才能在广袤天地中绘就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彩篇章。

责任编辑:刘奎
本期编辑:何沐芸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