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热依达
8月2日,阳光炙烤着大地,裕民县巴什拜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外人头攒动。这座被葱郁草木环绕的展馆,庄重肃穆。
走进序厅,一尊巴什拜·乔拉克·巴平的塑像矗立中央,他目光如炬,深邃的眼眸好似藏着过往的风云岁月。塑像前,几位老人轻轻抚摸着底座,低声感叹:“这就是巴什拜啊,当年做了太多了不起的事。”展览馆讲解员丁婉璐也已整理好展牌,准备为参观者讲述一段震撼人心的爱国故事。
畜牧起家 不忘乡亲
“这部分展陈讲述的是巴什拜如何从普通的牧民成为富甲一方的牧主。”丁婉璐的声音清脆悦耳,将参观者的思绪拉回到巴什拜的青年时代。1889年,巴什拜出生在裕民县一个普通牧民家庭,自幼与草原和牛羊为伴。1919年,30岁的他决定独立创业,带着150只羊和一群马开始了自己的牧业发展之路。

巴什拜·乔拉克·巴平。资料图
在与牛羊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巴什拜展现出超强的观察力和钻研精神。他发现当地哈萨克羊生长速度较慢,肉质也有待提高,而野生盘羊体格健壮、肉质鲜美,于是他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将两者进行杂交。这个想法在当时饱受质疑,但巴什拜没有退缩,经过无数次尝试和失败,他终于成功培育出巴什拜羊。这种羊生长发育快、适应性强、屠宰率高,一经问世便备受青睐。
随着巴什拜羊声名远扬,巴什拜的财富也迅速积累。他的牧场不断扩大,牛羊数量与日俱增,最多时有2.5万多只(头)。除了牧业,巴什拜还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涉足其他领域,成为当地著名的富商和企业家,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依然心系草原和牧民。

裕民县巴什拜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里游客正在参观。裕民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巴什拜的孙子毛肯回忆道:“小时候听爸爸讲,爷爷虽然富了,但生活依旧简朴,他总是穿着那几件旧衣服,和牧民们一起在草原上劳作。他常说,财富是草原赐予的,他要回馈草原和乡亲。”
抗战岁月 慷慨捐献
在抗战时期展区前,丁婉璐指着墙上的历史背景介绍道,抗日战争爆发后,消息传到裕民县,一时间人心惶惶,不少牧民担心自家马匹会被政府征用送往前线,私下里议论纷纷。
巴什拜听到这些议论后十分生气:“你们怎么不想想,如果国家没有了,脑袋也保不住,要马有什么用?”
“1938年,巴什拜从自家马群里挑出200匹好马,带头捐献出来支援抗日前线。”丁婉璐说。
随着讲解的深入,丁婉璐指向另一组展品:“1939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前线急需物资。巴什拜再次捐献了500匹好马,还为前线战士捐了42石8斗小麦,在那个粮食紧缺的年代,这些小麦能让不少战士不挨饿。”
展柜尽头,一份标注着“1940年”的捐赠清单吸引了众人目光。“这一年,为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巴什拜将400匹鞍具齐全的战马捐赠给苏联红军。”丁婉璐继续讲解,“当时这些战马通过国际通道运往战场,为反法西斯战争贡献了力量。”
毛肯走到一组马鞍展品前,轻抚着磨损的皮革说:“爸爸告诉我,爷爷捐马时特别仔细,每副马鞍都亲自检查,确保结实好用。他总说,战士们骑着这些马打仗,马壮鞍稳,才能多杀敌人。”
抗美援朝 义举震世
来到抗美援朝展区,丁婉璐激动地讲述道,1950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略决策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裕民县各族群众反应强烈,并成立了抗美援朝募捐组织。
巴什拜积极响应,在动员会的宣讲中号召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并积极为前线将士提供支援:“听说出了一个厉害的敌人,在和我们邻居打仗,就要打过来了。如果我们的家都被敌人占据了,我们的财产往哪里放?我们一定要把敌人消灭掉。我们都要行动起来,支援我们前线的将士。天上飞的那个杀伤力最强的武器我捐了,你们算算要多少钱?”
为了实现捐赠战斗机的承诺,巴什拜开始变卖自己的家产。他从牧场中挑选出400匹马、100头牛、4000只羊,又拿出黄金100两,这些加起来足以购买一架战机。
巴什拜的爱国壮举轰动了全疆乃至全国,时任新疆军区司令员的王震高度赞扬了他伟大的爱国主义举动。在巴什拜的带动下,各界纷纷慷慨解囊,为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力量。
参观接近尾声,夕阳的余晖洒在巴什拜的塑像上,温暖而庄重。丁婉璐指着最后一面展墙上的照片轻声说:“1953年,巴什拜在杭州逝世后,遗体被护送回他挚爱的故乡,安葬在巴尔鲁克山脚下,那里能望见他的牧场,也能看见那座他亲手建起的大桥。”
毛肯站在照片前,声音低沉:“爷爷常说,草原的风会记得用心守护它的人。如今,巴尔鲁克山的草场上有巴什拜羊在奔跑,人们还在他建的桥上通行,他的故事就像山风,一直没停过。”
离开展馆时,回望那尊塑像,巴什拜的目光仿佛依然注视着这片土地。他虽已长眠,但那份爱国与奉献的热忱,早已融进巴尔鲁克山的肌理,成为新疆大地上永不褪色的精神印记,代代相传。

来源:石榴云客户端
本期编辑:杨艺佩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