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活力中国调研行 | 新疆“90后”掀起“新农潮”

2025-08-20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一股由“90后”青年掀起的“新农潮”正蓬勃兴起。8月,正值作物生长与收获的时节。这群年轻人活跃在田间地头,穿梭于网络直播间,用智慧和创新改变着家乡农业的面貌,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新图景。

盛夏时节,尉犁县“超级棉田”上空,无人机正在打药。图片由艾海鹏提供
  智慧种棉 3000亩棉田两人管理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兴平镇达西村的3000亩棉田里,一排排嫩绿的棉苗在烈日下焕发生机。在村办公室内,这片棉田的管理者、“90后”青年艾海鹏正通过手机上的物联网监测平台,实时查看棉田灌溉和施肥的进度。

  “棉花生长需要科学的水肥管理,就像人需要吃饭喝水一样。借助智能灌溉阀、智能施肥机等设备,我们无需亲自下地操作。通过手机数据,就能随时掌握棉田状况,确保棉花健康生长。”艾海鹏介绍,这种高科技管理模式,通过数据分析对比,不仅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每亩地的综合成本也比传统农业降低了约254元,“过去管理3000亩棉田需要30人,现在只需两人。”

艾海鹏在尉犁县“超级棉田”查看棉花生长情况。图片由艾海鹏提供
  2021年,极飞科技公司在尉犁县启动“超级棉田”项目,运用农业无人机、无人车、遥感无人机和农机自驾仪等设备,对棉田进行科学精准管理,探索可复制推广的无人化模式。艾海鹏和伙伴凌磊成为项目负责人。

  当两人提出挑战管理3000亩棉田的目标时,经验丰富的老棉农连连摇头,认为“根本不可能”。更严峻的是,这片棉田位于风口。项目第一年就遭遇多次风灾,土地肥力也未调整到位。经过精细管理,当年秋季平均亩产达到254公斤。“虽然亩产不算理想,但初步验证了无人化管理模式在大规模棉花种植上的可行性。”艾海鹏回忆道。

  此后,两人不断探索,逐步完善这套智慧农业管理模式。“截至去年,无人化管理模式已非常成熟,每亩地的改造成本仅130元左右,远低于传统农业。”艾海鹏介绍。

  极飞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模式已推广至全疆1200多个农场,覆盖种植面积超70万亩,有力推动了新疆棉花及其他作物生产效率的全面提升。

  直播架金桥 葡萄畅销云端

  吐鲁番市高昌区的一座葡萄园里,吐鲁番市欧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95后”欧佰都拉·吾买尔正通过视频镜头向全国观众推荐家乡的葡萄:“吐鲁番的无核白葡萄,农户自产自销,无籽无皮,甜蜜多汁,我们自己代言,朋友们支持一下我们吗?”

近日,在吐鲁番市高昌区葡萄园里,欧佰都拉·吾买尔在通过视频向全国观众推荐家乡的葡萄。视频截图
  欧佰都拉是土生土长的“农二代”,父亲是葡萄沟景区的种植户。2015年大专毕业后,他带着5000元奖学金前往浙江等地闯荡。辗转多地后,他最终将目光锁定在电商行业。“吐鲁番瓜果品质极佳,我想回家做电商,让更多人尝到家乡的味道,尤其是葡萄。”

  2017年,欧佰都拉回乡创业,第一年亏损十余万元。总结经验后,2019年他与两位合伙人共同创立公司。“起初想做水果供应链,后来发现网络博主直播卖水果很火。”欧佰都拉随后注册账号,学习拍视频、做直播,取得了不错效果。

  公司业务从最初在直播间销售水果,逐渐拓展到带领网友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水果生长环境,目睹采摘包装过程,并宣传当地美食、美景与风土人情。如今,公司员工已从最初的3人扩大到63人,其中主播团队12人,全网粉丝累计超过800万。

  “我们在抖音、视频号、快手都有账号,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福建等地。现在仅葡萄的单月销售额就达800万元。”欧佰都拉说。目前,公司间接培训从事自媒体的人数超过200人,间接带动当地400至500人就业。

  大棚结硕果 樱桃种植焕新生

  “樱桃好吃树难栽”,这句话让库尔勒市托布力其乡艾力坎土曼村的“90后”田杜娟深有体会。

  三年前,她从公公吴岩手中接过300亩樱桃园的种植重任。“压力很大,之前从未接触过农业,对种樱桃更是一窍不通。”田杜娟说,好在公公一直鼓励支持她外出学习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今年樱桃上市时,库尔勒市种植户田杜娟在樱桃园体验采摘的快乐。图片由田杜娟提供
  这片樱桃园是吴岩2015年从陕西引进种植的。然而,由于樱桃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多年来挂果情况一直不理想。

  为破解难题,田杜娟走访了陕西、大连、山东、河北等地,潜心学习。她发现,樱桃的生长和挂果效果,与科学控温、合理修剪密切相关。“温度低于6摄氏度,花朵会冻伤,直接影响结果。只有将温度控制在15至20摄氏度,才能提高授粉率,减少落花落果。”她说,“修剪同样关键。科学修剪能控制树体徒长,促进结果,保障通风透光,减少病害。”

  从2023年起,田杜娟开始修建大棚,将樱桃移栽进去。如今,她家的樱桃大棚已达26座。种植模式的转变带来了显著成效。“从去年开始,大棚樱桃树挂果量明显提升,每株从2公斤增至今年的4公斤,明年我们争取达到8公斤。”她欣喜地介绍。目前,每个大棚樱桃产量约400公斤,产值约4万元。在销售上,田杜娟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既开放入园采摘,也接受订单销售。樱桃园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就业,用工高峰期可吸纳40名村民务工。

  从棉田的“无人化”管理,到葡萄的“云端”畅销,再到樱桃园的科技焕新,新疆“90后”青年的生动实践,正是新疆乡村发展新面貌的鲜活写照。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原创 
本期编辑:杨艺佩杉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