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教坛明星 | 赵凤芳:静待一片林

2025-08-27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陈晓丹

  从赵凤芳办公室的窗口望出去,能看见一排树木,绿油油的。近处是体育馆,下课铃一响,体育馆门前就出现一张张年轻的脸,脚步声、笑语声混成一片,隔着几层楼,竟也嗡嗡地扑进窗里来。

  赵凤芳常站在这儿看,远处的树春天开始抽枝长叶,用不了多久就能长得密密匝匝。这些孩子也一样,她望着他们活蹦乱跳的身影,知道那些关乎未来的希望都悄悄在其中生根发芽,她的期待就是安稳的。

  这是赵凤芳在市第一中学执教的第27个年头。27年间,她从一位初出茅庐的语文老师,成长为带领学校转型改革的学部主任;从一位普通班主任,变成自治区特级教师、“天山英才”工作室主持人;从“小赵老师”变成了大家口中的“老赵”,这称呼里没有半点不敬,全是亲昵和信赖。

  而她的故事,始终与这座城市的教育变革发展紧紧相连。  

  2013年冬天,克拉玛依教育转型拉开大幕。市第一中学率先推行选课走班制,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被打破。

  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不仅要放手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需求。

  转型推进到第3年,赵凤芳送走了最后一届传统模式培养的高三学生,转身扎进新班级,投入全新的教学管理实践。

  摆在面前的困难不少。

  没有班主任,如何落实全员育人?她领着老师研发课程,组建导师联盟。后来,这些实践成果在第五届全国教博会上大放异彩,获得当年最高奖SERVE奖,使克拉玛依的教育成果进入全国教育者的视野。

  没有行政班,怎么实现对学生的有效评价?她带着团队研发出数字化全过程育人评价体系,实现了学生评价即时化、数字化、立体化。

  经历了新旧“两重天”,赵凤芳最深的体会是,老师得真正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人,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自由的、智慧的、富有创造力的个体,让他们能清晰地回答“我是谁”。

  赵凤芳教过一个男生,聪明,嘴却总也闲不住,上课爱说话。作为导师,这事自然落到她肩上。

  起初,赵凤芳只得板起脸让他写检查。

  男孩太熟练了,抽纸、拿笔,脑袋一埋便开始写,那种理所当然的顺从,反而让赵凤芳心里头像被什么东西梗了一下,一种无力感漫上来——这管用吗?恐怕不管用。

  后来她问他:“你喜欢这样吗?”

  男孩摇头。

  “那我们换个方式。”赵凤芳说,“既改掉你的问题,也别让这个过程这么难受。”

  于是赵凤芳和他约定,每天找一则关于“静”的格言,用书法笔工整地抄下来,语文课前带大家朗读,还要讲解其中的含义,得坚持两周。

  那十几天,男孩当真一天没落下。有时是“静以修身”,有时是“沉默是金”,他拿着纸,站在全班面前认真解释。

  后来赵凤芳问起效果,他说:“赵老师,虽然我现在上课还是忍不住想说话,但那些格言好像总在脑子里提醒我,话就咽回去了。”

  就这么一件小事,却让赵凤芳想了很久,她意识到,教育不是要压服孩子,而是要把他们的问题变成向上成长的台阶。从那以后,每次处理学生的问题,她都会先问问自己:“你这么做,是真想帮孩子成长,还是只想叫他认个错?你是要赢过他,还是赢得他?”

  这种转变的背后,正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和爱。

  教育这件事,从来不是春天种下种子,秋天就一定能见到收成。它的好,可能要等上很久。

  赵凤芳教了这么多年书,对这事体会最深。

  她给学生们讲刘邦、项羽,一篇文言文能讲得风生水起,台下一双双眼睛亮晶晶地望着她。别的老师来讲,或许平淡些,但该学的知识点,学生照样能学会。

  “黑板上的内容,只要学生下功夫,总能装进脑子里。”她慢慢地说,“可是教育者要下的功夫,有一大部分在课堂外。”

  她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一个鼓励的眼神,能让自卑的孩子挺直腰杆;一次耐心的倾听,能解开学生心里缠了很久的疙瘩;一次敞开心扉的闲谈,甚至比一堂精心准备的课更能感染一个孩子。

  年复一年,她曾经的学生早已散入人海,成了不同的人,有了不同身份。有的过着平凡的日子,有的仍在她看不见的地方,在人生的潮水中奋力向前。但很多人还记得,某一天午后她念过的一句诗、某次谈心时她伸出的手。

  有学生多年后依然记得她讲的那堂《记念刘和珍君》,特意发来信息说:“老师,直到您讲那堂课,我才明白,文字是真的有力量。”

  还有位学生,如今已经30多岁了。有一次聊天时,他对赵凤芳说:“因为您,我才爱上读书,知道书里有那么宽广的世界。”

  最让赵凤芳感慨的是,学校里好几位年轻老师都是她从前教出来的学生。许多她早已淡忘的细节,这些学生却记得真切。他们说:“老师,正是受了您的影响,我们才下定决心,也要走上讲台。”

  讲到这些时,赵凤芳眼神也变得柔软起来:“当老师,永远不知道哪句话会点亮谁的人生。有时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也许就能在一个人的生命里扎根几十年。”

  赵凤芳的课教得好,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她拿过全国语文教学比赛第一名,是自治区特级教师。

  光环加身,她却说:“不能只做教书的匠人。”

  要渡人先渡己。她没停下过学习,心理咨询师、正面管教讲师……能学的都去学,只是想在风雨来时给学生多撑一会儿伞,在夜色深时为他们多亮一盏灯。

  学生越来越信任她,她那间办公室总不缺人,委屈的、迷茫的、心里压着事的学生,都习惯往那儿跑。

  有学生跟父母闹别扭,不肯上学,她就炖一锅肉汤,一天3趟往宿舍送,喝着汤,话也就说开了;有学生发微信向她求助,希望她和自己的父母谈一谈,她二话不说就打电话;情绪崩溃的学生哭闹,她屏退旁人,把那抖成一团的身子搂在怀里;毕业多年的学生遇到问题,最先想到的还是来找她寻求建议。

  “有事,找老赵。”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话就在学生中间传开了。

  但老赵的视野,早已越过了校园的围墙。她看到无数焦虑的家长,发现很多学生问题的根,恰恰埋在家庭里。

  她想为家长也做点事。

  有一回,为了准备一场家庭教育的讲座,她闷头扎进书堆里一个多月,只为了把优秀的家庭教育理念分享给家长们。

  2022年,她开设了“赵凤芳家长咨询室”,每周抽出一天时间,为有需要的家长提供一对一咨询,她说:“孩子的苦有人听,家长的苦也得有人听。扶家长一把,有时候,就是拉孩子一把。”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能走很远。

  这两年,赵凤芳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她不仅是学校的学部主任,还是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自治区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这些名头对她而言,是平台,更是责任。

  她带着一些充满热忱的年轻教师读书、研讨、做课题。她不像一个发号施令的领导,更像一个知心的师姐和专业的教练。

  教育不能只有管理,没有魂。从哪儿找这个“魂”?她回到了老祖宗的智慧里,带着老师们学《论语》、用《论语》,研发《论语德育课程》。

  她想让那些古老的智慧活过来,用来解读当下的生活,解决真实的问题,最终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人年轻时,总觉得前途命运都攥在自己手心里。赵凤芳也不例外。她曾经相信,只要足够努力,就肯定能成功。如今,在教育事业里深耕近30年,再回头看,她倒觉得更像是被一股股潮流、一次次机遇推着往前走的。

  “要说成功真有什么必然前提——”她顿了顿,“大概就是遇见事不躲,踏踏实实去完成。”

  她从不刻意追求荣誉,这些年她做的每一件事,源头都很简单,不过是看到学生遇到难题了、发现教学卡壳了,就想着能不能做点什么改变现状,做着做着,就开花结果了。

  于是,她也常跟年轻教师说:“别问有没有用,只管去做。教育这件事,从来没有白费的功夫。”

  她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总能看到每个老师身上闪光的潜质,并竭力为他们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她也从不怕麻烦,年轻老师有困惑,她把自己的经验揉碎了讲给他们。

  “跟赵老师做事,心里踏实。”这是许多同事的共同感受,“她永远能‘看见’你,只要你需要,她就在那里。”

  赵凤芳则说:“我的责任,就是让每一位老师在我这里都能找到价值感,让他们发光。成全他人,就是成就教育本身。”

  人活一辈子,能真正做好一件事,就已经很好。

  教育也是这样,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奇迹,像树生长,无声而坚定、缓慢却必然。该做的做完了,时间也就过去了。时间走过去,人不觉得,树却记得。

  赵凤芳仍然喜欢站在窗口,楼下笑语喧哗如潮水来了又退。她说,教育是静待,可她自己却从没真正“静”下来,她总是在走,在问,在弯腰,在倾听。

  她在等待,不是等掌声,不是等回报,是等一粒种子裂开外壳,等一片叶子触碰天空。

  等时间,安静地见证一片林。

责任编辑:陈晓丹
本期编辑:邵文静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