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王金
第七届中国(克拉玛依)国际石油天然气及石化技术装备展在新疆亚欧国际博览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全程参与下,实现了“市场化、专业化”的运营转型。8月14日,该公司副总经理谢焕焕接受记者专访,解读了这场转型如何让展会跃升为全球能源合作的重要纽带。
从“办展会”到“搭平台”
市场化基因激活价值
“过去的展会更多依赖政府推动,而如今的市场化运作是‘以客商需求为导向’。”谢焕焕说,公司通过精准调研能源企业诉求,使本届展会从“单纯展示”转向“价值创造”,整合产品展示、技术成果发布、合作交流、国际贸易四大功能,让国内外的参展商与采购商实现“精准对接、高效转化”。
这种转变直接体现在数据上:本届展会参展企业达416家,较往年显著增长。其中,17家上市企业带来行业标杆技术,177家“专精特新”企业则展现了细分领域的创新活力,从华为技术的智能油气田解决方案,到特变电工的新能源装备,再到卡特比勒、耐驰泵业等知名企业的高端设备,覆盖石油、石化、油气化工全产业链,更延伸至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算力等跨界领域,形成了“传统能源+新兴赛道”的融合展示格局。
国际化是本次展会的另一重要突破。展会向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沙特、卡塔尔等63个国家的商(协)会及企业发出邀请,通过系统性境外精准招商,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这也让克拉玛依的‘朋友圈’从周边扩展到全球主要能源产区。”谢焕焕说。
活动设计则更侧重“精准度”。石油石化行业上下游产业交流会打通了国内外石油石化全产业链条,全球能源产业供需采购大会聚焦国内外企业的供需匹配,中亚能源新技术首发及推广大会更是让中国的解决方案直接对接哈萨克斯坦等国的技术需求。
“比如中亚企业急需的油气开采升级技术,在这里能找到现成方案,技术转化效率大幅提升。”谢焕焕说,这正是“展商价值最大化”的核心。
观众的专业水平也在同步跃升。依托公司积累的数据库,展会对观众进行了“行业+职位+诉求”细分,定向邀约31个省、区、市的工信、发改及能源部门,以及160余家行业商(协)会、重点企业。“现在,90%以上的观众是带着明确合作需求的决策者,观展不再是‘看热闹’,而是‘求实效’。”谢焕焕说。
从“聚人气”到“兴产业”
产业化思维催生动能
在谢焕焕看来,此次展会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展会本身。他说:“克拉玛依作为一座石油城,需要全球对话平台推动从资源型城市向能源产业高地转型,这次展会就是重要抓手。”
全球客商的聚集、国际技术的碰撞,让克拉玛依的城市品牌影响力从国内走向国际。“以前提到克拉玛依,更多是‘资源型城市’,现在全球能源行业提到它,会想到‘产业技术交流中心’‘石油石化产业贸易枢纽’,城市的辨识度和话语权显著提升。”
本届展会更深远的意义是对产业升级的推动。177家“专精特新”企业带来了“卡脖子”技术,在展会中与国际同行交流碰撞,加速了西部能源产业的创新迭代。“当专业展会与地方产业深度绑定,就能形成‘展会促产业、产业带展会’的良性循环。”谢焕焕说。
这场市场化转型,让克拉玛依石油展从区域平台成长为连接中国与全球能源市场的纽带。正如谢焕焕所言:“当展会真正扎根市场需求,它就不只是一场活动,而是能为区域乃至全球能源合作持续注入动能的长效平台。”

责任编辑:武海丽
本期编辑:邵文静